《超級蝙蝠》創作幕後:一段創作、挫敗與重構的旅程
一部關於蝙蝠的紀錄片,如何從剪輯桌蛻變成觸動人心的影像? 在拍攝與剪輯紀錄片《超級蝙蝠》的這段歷程中,我們不僅走進了蝙蝠的棲地與日常,更踏進了自己的心靈暗角。這是一部從生態出發,卻不止於自然紀錄的作品。 這篇文章想與你分享我們創作的幕後:這部影片是怎麼誕生的? 我們如何面對最挫折的時刻? 還有面臨低潮時的轉彎。這部影片,讓我們直視傳統生態紀錄片敘事結構的挑戰,帶給我們觀點上的翻轉,以及與現今觀眾溝通練習的反思。 台灣狐蝠 (圖片來源 : 視群傳播) 初衷:讓「不被看見的角色」被理解 在接下《超級蝙蝠》這部紀錄片剪輯任務的那一刻,內心有些猶豫。在台灣,談到蝙蝠,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吸血」或「瘟疫」,而非它在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 這個在大眾心中帶著負面印象的生物,真的能成為讓人產生情感連結的主角嗎?但也正是這份挑戰性,喚起了我們對影像創作的初衷,希望透過影像,為那些被誤解、被忽視的生命發聲。 本片聚焦在台灣特有的蝙蝠物種及其生態環境,由視群傳播許鴻龍導演與台灣蝙蝠學會的研究團隊歷時多年深入拍攝,包括夜間飛行、覓食行為、繁殖紀錄,以及與人類活動之間微妙的互動。 我們接手的,是數千個小時的影像素材,這些素材不只是記錄,還潛藏著許多尚未被敘述的故事。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從中提煉出能夠牽引觀眾情緒、建立情感共鳴的敘事軸線。不只是單純地介紹蝙蝠,而是要「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讓大眾看見蝙蝠的可愛、蝙蝠的智慧、與牠們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從企畫、拍攝、採訪到後製規劃上,我們都試圖從更貼近人心的角度出發:以情感為軸,鋪陳理性的科學知識。 拍攝的挑戰:與蝙蝠一起熬夜 蝙蝠的作息與我們大不相同,這也讓拍攝團隊的工作條件變得異常艱鉅。攝影者必須在夜色中潛伏,等待蝙蝠飛出洞穴的瞬間,或在林間、廢棄建築間穿梭,只為捕捉那稍縱即逝的身影。 影片中彩蝠捕食蛾類的高速攝影、葉鼻蝠媽媽產下寶寶的瞬間,短短的幾秒鐘,都是經過數個月的等待與守候,才捕捉到的珍貴畫面。當我們在剪輯室一幀一幀觀看這些影像時,彷彿也跟著攝影師的鏡頭一起屏息,等待Perfect Moment的降臨! 彩蝠夜間飛行 (圖片來源 : 視群傳播) 葉鼻蝠媽媽生產 (圖片來源 : 視群傳播) 剪輯的工藝:賦予影像溫度與節奏 身為剪輯者,我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拍了這麼多精彩的畫面,觀眾真的願意看嗎? 這部片的最大挑戰,不在於素材的取得,拍攝團隊...